Upcoming Events

No workshops were found.

Past Events

“我們身處兩個世界中間”:1920-1940年代哈爾濱俄僑作家的“思鄉病”

Zoom

1910年在哈爾濱出生、後來成為詩人和記者的哈因德羅娃在回憶錄中寫過這樣的話:“我們身處兩個世界中間。哈爾濱是個中國城市。哈爾濱依舊是個舊制的俄羅斯城市。關於它可以說‘這里的精神是俄羅斯的精神,散發著羅斯的味道’。”這段話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俄羅斯的哈爾濱人”或曰“哈爾濱的俄羅斯人”普遍的感受。“兩個世界”與其說是哈爾濱與俄羅斯,不如說是羅斯與十月革命之後的俄羅斯,或只是羅斯與俄羅斯。當時哈爾濱影響力最大、名稱源自以舊禮儀派信徒的生活為核心內容的多卷本長篇小說《丘拉耶夫家族》的文學團體“丘拉耶夫卡”,涅斯梅洛夫、阿恰伊爾、考洛索娃、卡拉塔羅夫等人的詩歌,民族志學家施庫林的紀實小說集《紅胡子》《賭徒》,這些文學事件和藝術創作折射出的皆是對“失去的天堂”深深的懷念與悲傷,以及對重返羅斯故鄉的渴望。哈爾濱俄僑作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幾乎所有人發表作品時使用的都是筆名,這其中寄托著對別樣生活的一種想象和實踐,因為新的名字寓意著新的身份,新的生命,新的命運。 READ MORE...

飄洋過海:“國際寫作計畫”(IWP), 中國創意寫作學科和世界文學 The Transpacific Flow: “The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IWP),” Creative Writing Programs in China, and World Literature

國際寫作計劃(IWP)於1967年由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與華裔小說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共同創立。從1979至2019年,IWP共邀請了57名中國大陸作家“駐站”訪問。包括王安憶、莫言在內的一批當代作家通過IWP的平台感受美國文化,了解世界文學,探索個人身份,揣摩寫作技藝,甚至學習創意寫作的教學。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在IWP的曲折初遇為他們日後的個人創作及在中國大學建設創意寫作學科提供了靈感。總之,他們的作品和經歷都證明,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動態、多向的。作為文學交流乃至文化外交的工具,“翻譯”成就了在特定的在地語境中,地域政治、經濟文化、個人動能等諸多因素對西方概念、敘事模式和文化機構的改編和重寫。 READ MORE...

Subscribe for latest news and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