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coming Events
Past Events
魯迅、本雅明與俄國前衛藝術
IAS 1038, Lo Ka Chung Building, Lee Shau Kee Campus, HKUST
1924 年 2 月,特列季亞科夫(Sergei Tretyakov)第二次前往北京,並在北京大學講授俄國文學。他這次在北京逗留了一年多,之後在 1925 年 8 月返回莫斯科。魯迅後來在1929 年這樣回憶道:「先前的北京大學裡,教授俄,法文學的伊發爾(Ivanov)和鐵捷克(Tretiakov)兩位先生,我覺得卻是善於誘掖的人,我們之有《蘇俄的文藝論戰》和《十二個》的直接譯本而且是譯得可靠的,就出於他們的指點之賜。」 特列季亞科夫是蘇俄著名的劇作家和未來主義詩人。他曾當過記者,熟悉攝影,並曾參與電影攝製工作。他也是 1920 年代蘇俄構成派前衛藝術團體「左翼藝術陣線」 (Left Front of the Arts)的重要理論家。他所提出的「行動的作家」(the operating writer,或譯作「操作的作家」)的概念,後來更成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4 年撰寫的著名論文〈作為生產者的作者〉(The Author as Producer)中重點探討的議題。「鐵捷克」是特列季亞科夫為自己選定的中國名字。他在北大俄語系任教期間曾幫助任國楨翻譯《蘇俄文藝論戰》一書。此書正式出版時收入「未名叢刊」,並由魯迅撰寫〈前記〉,魯迅在文章中便大談他對俄國未來派和構成派的理解。本講座嘗試從這一線索入手,追踪魯迅人生最後十二年對蘇俄前衛藝術、新興木刻版畫、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的譯介、評論和關注,並初步分析和探討二十世紀初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蘇俄和西歐的前衛藝術以及中國左翼文藝運動三者之間微妙的互動和對話關係。 READ MORE...
青年魯迅與德語「世界文學」
Room 3494 (Lift 25-26), HKUST
魯迅「別求新聲於異邦」,依靠域外資源創成其獨具特色的文學與思想,其中德語「世界文學」資源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留學日本,青年魯迅得以置身德語圖書雜志全球流動的網絡中,接觸新鮮的文學出版形態與時新的文學作品。他借助德語世界文學雜志《來自外國語》(Aus fremden Zungen)與「雷克拉姆萬有文庫」(Reclam’s Universal Bibliothek),別出心裁創造出《域外小說集》。一方面,魯迅借鑒《來自外國語》的思想理念、新穎編排、廣博視野與精心設計,移植又轉化了其中蘊含的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魯迅從德語世界文學叢書中揀取三篇小說譯成中文,更從中選定《域外小說集》近半數篇目。細讀這些未被翻譯的作品,例如芬蘭作家丕佛林多(Päivärinta)的《荒地》《術人》,可以進一步探究青年魯迅對於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理解。以此為基礎,本講座嘗試辨析德語、日語資源如何分別而又交互地影響青年魯迅。 READ MORE...

